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04105960-王晶-西洋美术史-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年) ,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自幼酷爱书画,十四岁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0年在乡里办图画传习所,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1920年10月赴日本出席帝国美术学院开幕大典,回国后著《米勒传》、《塞尚传》等介绍西洋艺术。1927年走日本,与日本画界人士交游。1929年赴法国、瑞士,油画《森林》、《夜月》等应 邀展出于巴黎蒂拉里沙龙。国画《九溪十八涧》获得国际展览会荣誉奖状。1931年在法国巴黎克莱蒙画堂举行个展,在上海、南京举办个展,编译《世界名画集》。1933年赴德国筹备展 出"中国现代绘画展览"。1929年遍访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考察美术,与毕卡索、马蒂斯等画家交游论艺。三年间作有三百馀件美术作品,作品入选法国秋季沙龙与蒂勒黎沙龙,国画《九溪十八涧》获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展览会荣誉奖,出版画册《海粟油画》。

作品欣赏





       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的艺术血脉中,奔腾着的是“破坏”的血液,同时也是创造的血液。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既是一位伟大,更确切的说是自大的“破坏”者,同时又是一位自大的创造者。刘海粟早在二十世纪初碰上了东西方绘画思想交汇的机缘。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使他受到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个人气质上又具有比较强烈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正站立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浪潮冲击的正面,并有志于力挽中国绘画长期以来因袭摹仿的颓风。这样,在向西方文化艺术作探索、借鉴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们束缚个性的学院主义和自然主义所俘虏,也不会轻易被他们那种如实描绘的写实功夫所眩惑,他接触到了西方的不拘细节、自由奔放、新鲜泼辣的新兴绘画,正好同他一直崇奉的石涛、八大所创新的画风相接近,就像磁石吸铁,一下子心心相印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