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艺术
普普艺术,普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1960年代,普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普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1.1950s—1980s的大众媒体有哪些?它们的传播路径为何?它们的内容为何?受众为哪些?
大众媒体:电视,电影,广告,广播,新闻,画册,书籍,文字,CD,录音带,卡通漫画,播音,报纸,杂志,雕塑,商标,唱片。
传播路径:售卖店,电视机,收音机,书籍,商品标签
它们的内容: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广告
受众:消费者,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信息的使用者与满足者,读者,听众,观众
2.从课堂上所介绍过的艺术家:Andy Warhol,CindySherman,Banbara Kruger,Roy Lichtenstein,Jeff Koons,Jesper Johns等六位艺术家选三位进行讨论,其作品与当时的生活情境(经济,政治,文化,大众媒体)的关系。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是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背景
沃霍尔的汤罐头就是他在创作中运用的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代品,模仿的是公众熟悉的形象。沃霍尔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甚至成了眼下图像处理软件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滤 镜,轻而易举就能让图片”沃霍尔化“,给人酷的感觉。
沃霍尔就曾说:“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预测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十年后,47岁的苏珊大妈凭借在《英国偶像》里的惊艳一唱,一夜之间风靡全球;20岁出头的李宇春站上《超级女声》的舞台,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中国学生,成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偶像,这些超级偶像接二连三证实了沃霍尔的先见。
1962年7月,沃霍尔以32幅《金宝罐头汤》系列画作举办了自己的首个波普艺术展,至今这32罐罐头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图案简洁明朗,带有一种干净的、几何形的、机械的模式,硕大的logo宣告着它的商品身份。这完全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运用重叠的"图底"建立空间
在沃霍尔的晚期作品中,作品风格开始从毫无纵深感的平面转向用重叠的基本形做图底来建立空间。他把相同的主题图形通过互相重叠组合成连续性、系列性的图底关系,这种系列就像一层层台阶,引导观众的眼睛从最前面看到最后面,产生空间纵深感。重叠图底法使形式关系在一个更加统一的式样之内集中,并使这些关系得到控制和加强。
重复的拓展延伸
在沃霍尔作品中,许多完全相同或略作改变的形象被绝对精细和均匀地排列在画面中,它引导观众以点过渡到线、以线过渡到面系列性的方式去欣赏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无意去表达对象的原始性和本真性,他关注对象自身系列的呈现方式。
与当时的生活情境的关系
安迪·沃霍尔的成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提升, 环境,文化,大众媒体有很大关系。沃霍尔的汤罐头就是他在创作中运用的与当时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代品,模仿的是公众熟悉的形象。这让艺术家名声大噪,几乎成为了这一流派的注册商标。
在《坎贝尔汤罐头》和《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中,当几个、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形状、色彩、大小、方向、肌理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起的时候,全然被相同视觉符号组成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吸引。作品本身反映了当时机器复制时代和消费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通过不断的重复阵列呈现,平淡转化为神奇,粗俗也变为典雅。重复构成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在欣赏沃霍尔作品时,观众有意无意会触及到重复和差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体验着作品所蕴涵的形式美感以及视觉上的拓展和延伸。
巴巴拉·克鲁格
巴巴拉·克鲁格,1945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女性主义摄影家,现在洛杉矶和纽约居住。
艺术特点
巴巴拉·克鲁格仿效平常的广告语言与方式,将这些口号式的语言以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她常常选用红色、白色等反差很大的色彩,并将黑白摄影作品与印刷相结合,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此外,她还设计许多了招贴画、T恤衫和购物袋。她的作品日益多媒体化,文字与声音相结合,图片与录像投影相统一是她新的创作风格。
评价
当她1980年代开始艺术的时候,借用了广告招贴的形式。作品里的图片并不是她自己拍摄的,多半取自过期的杂志和广告,裁剪加工,添上文字。挪用现成的图像,在后现代艺术家中很常见,把流通过的商业图片借用来抨击商业社会,更有讽刺意义。典型的克鲁格风格,通常是黑白图片,简洁的宣传语被拆成多行词组,用红底白字显示,对比强烈。
影响
“你的身体就是战场。”这是她1989年一幅招贴画上的宣传语,印在女人的头像上,后来广为传播,成了女性主义最著名的口号之一。她要揭示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一直作为男性的战利品和财产而存在。
与当时的生活情境的关系
她对当时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有件作品的口号是 “我购故我在” ,对笛卡儿的名句“我思故我在”进行了颠覆。在我们的时代,物质已经取代思想,成为我们确证自我存在的方式。她的著名口号还有“当听到文化一词我掏出支票簿”、“金钱可以替你买来爱情”、“像我们一样信仰”等。对于权力、金钱、物质和性,她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是她的作品看成一种立场鲜明的政治宣传。
克鲁格将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地铁、街道和广场的广告牌上,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观点;她更经常把自己的招贴画配上红色玻璃框,贴上售价标签。
巴巴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的作品反映的是早年司空见惯的政治宣传画,例如:“批林批孔,立志务农干革命。”“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还有前苏联那幅著名招贴,一个红军战士双目如炬,指着观众的胸膛:“你参加红军了吗?”有人说她的招贴式作品脱胎于商业广告,读读这些句子却不像:“你消磨时间”,“你们摧毁你们视为异己的”,“你的疯狂变成科学”。
她的作品一直以当时美国大众和当时的政治题材为主题,结合当下的经济,物质消费的现象以及选用当时比较常见的大众传媒——招贴画为主。例如,她为1989年美国妇女在华盛顿举行的维权示威活动设计了招贴画“你的身体是战场”;她编写了女权主义宣传册“我们不需要新的英雄”,该宣传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此外,她还出版了几部反对歧视少数民族和艾滋病患者的书籍,与当时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90年代以后,深入的思考取代了具体的行动,巴巴拉·克鲁格开始专心于对大众宣传历史和攻心策略的研究。她的作品日益多媒体化,文字与声音相结合,图片与录像投影相统一是她新的创作风格。
罗伊·利希滕斯坦
罗伊·利希滕斯坦,是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
“系统的感知,就是艺术的一切。”这句话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在艺术实践创作后的理论总结。意思是说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意识到艺术潜能的存在,最后经过“移置”创作出新的作品。这句话蕴含着波普艺术内涵的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利希滕斯坦艺术作品精神的一个切入点。
社会地位
以连环漫画为基本题材,用丙烯颜料将它们复制放大,通过极为有限的平涂色块和准确结实的黑色线描将它们忠实地描绘在画布上,甚至连廉价彩色印刷工艺中的网点都被不厌其烦地复制了出来,这就是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最著名的艺术特色。
他的画基本是采用毕加索作品的特殊片断和蒙德里安的典型风格,他对他们的复制品进行自由的改造,如同连环画一样是复制的。后来,他又抓住了一个非线条的画家――莫奈,他将莫奈创作的《卢昂大教堂》不可捉摸的印象派后期笔触转变为系统的色点。
与当时的生活情境的关系
罗伊·利希滕斯坦用他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借助大众传媒——美式漫画,选择美国大众生活中的通俗题材,突出表现“精确印刷”的网点风格,运用纯净的原色对比,将商业化的大众图像转变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大餐。利希滕斯坦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引用自漫画、日用品、广告以及一些美术史上名画家的作品造型,转化成他自己独创的技法与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包括绘画、雕塑、海报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像漫画这样在美国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可视物,成为利希滕斯坦表达其工业化艺术思想的独特素材,作为一种美国式的通俗题材,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上世纪40年代后期至1950年,美国工商业日趋发达,大众传播媒介对整个社会影响广泛,公众对美国电影、广告画以及伴随商品宣传的声、光、电既感到疲倦,又形成一种被动依赖的病态心理,“波普”艺术家正是以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这种心理。利希滕斯坦以卡通式的图像,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以及现代商品化社会表明自己的态度,将商业美术作为绘画的题材,并且尽量以中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形象,组成了现代生活的图像和象征符号当时西方文化的重点从二战前的法国巴黎转向了美国纽约。历史证明了这一切,美国的艺术在二战后蓬勃发展,有很多新的艺术思潮涌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波普艺术运动。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关注社会民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出发,他们不仅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而且关注美国社会工业化出现的丑恶现象。他们感知到的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平淡的,觉得都只是城市生活中的风景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挪用”这些元素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二战以后,未经战争洗劫的美国国内社会,借用当时大众文化与媒体的意象,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很快便出现了艺术上的繁荣。在当时的美国工业化时代,人们聚集于现代都市,商贾云集,城市的广告、杂志、电视、卡通、漫画等大众传媒宣传媒介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波普艺术一开始就与大众文化和都市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美国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艺术主张,他们强调把日常生活中的可视物体作为一种更能让人理解的形式语言,作为一种表现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可靠手段。
3.请另举三位与普普艺术相关的艺术家。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1956年移居美国,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个人故事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作品欣赏
作品特色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内容;草间弥生所用的创作手法则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时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草间弥生擅长运用鲜明与混合的色彩,并将圆点无限延伸在产品上,她与Louis Vuitton的联名系列商品日前已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率先开卖。Louis Vuitton 与草间弥生的高调作风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为了庆祝与艺术家草间弥生合作的“Yayoi Kusama for Louis Vuitton”系列正式开售,LV (Louis Vuitton) 位于纽约的专卖店换上了全新的外墙图案和店内的全新视觉陈列。穿上一身黑色波点装的店面看起来相当有特点,店内则陈列着LV与草间弥生合作的包包、鞋履等波点图案新品。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伟恩·第伯
伟恩·第伯是一位出生在美利坚合众国亚利桑那州梅莎市(Mesa)的波普艺术画家。波普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第伯知名的画作都带有强烈普普艺术风格,包括很粗的外轮廓线,和完整的物品描绘,并使用了大众文化中处处可见的主题。他与其他普普艺术家风格略有不同的是,第伯喜欢使用细笔来描绘。在画面与平凡大众的心灵感应上,第伯与爱德华·霍普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观看他们的画作,往往能带给观者对于平凡物品美感的体会。
荣誉和成就
伟恩·第伯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艺术家。他德高望重,为人谦虚。伟恩·第伯的艺术成就和他为人自然,谦逊的生活作风让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令人尊敬的艺术名家。
罗伯特·罗申伯格
罗伯特·劳森伯格,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是战后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1949开始在全球的剧场中从事舞台与服装设计。他以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试验摄影设计与绘画,逐渐发展出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融合绘画。这是一种美术拼贴技法,利用生活上的实物与新闻图片组成抽象的画板画。
简介
在20世纪60年代,他把大众图像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劳森伯格是对一代中国艺术家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峡谷》中,他将一只老鹰标本挂在帆布上;其代表作《床》是用颜料涂满的一床被子,看上去好像浸满了血一样。这些作品后来都成为了战后现代艺术作品的代表作。
艺术成就
在他的创作世界里,报纸、广告、商标、影视图像、封面女郎、快餐、卡通漫画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他几乎把所有可以找到的东西,甚至喂饱的山羊、剪碎的报纸、布料、时钟、摄影、绘画等,一股脑地塞进自己的作品中,再用颜色拼合。劳森伯格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他的“集成”作品引发了二战后美国艺术界的骚动。
知名作品
当人们谈到波普艺术的时候总是引《床》为例:作者把睡袋和枕头挂在画布上,然后再在上面泼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劳森伯格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
《赌注》由五块面板组成,混合了纸张、布料、摄影复制品和一个完整的男人素描全身像。这幅作品表现了罗伯特对大型作品的驾驭能力,但是为了保证观赏者可以直接欣赏,作品和真人大小差不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