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04105960-王晶-西洋美术史-马克·罗斯科

马克·罗斯科

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合学院学习,师从于马克斯·韦伯。他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人物评价
在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史乃至美国现代艺术史的著述中,马克·罗斯科比起同时代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纽曼所占有的地位和评价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角色,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才把他奉为大师。这种现象如同命运,很难分析出可信的原因.不过,据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著名批评家格林伯格以共名批评的方式推出代表美国本土风格的现代主义艺术,在罗斯科的话语中并不完全认同,而且始终怀疑这种命名的真实性,尽管他在生前也从中分享到名声和利益。艺术运动的定义往往是预设的、模糊的,它无法确切展现该运动中思想最深刻的艺术家,即使它成功地阐释了其他人。
    要真正理解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思想,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生平,进而去读解他的作品,尤其是在1950年代抽象转型后的作品。当然,还有一把现成的钥匙,就是罗斯科之子克里斯托弗为本书写的序言,他不仅详尽叙述了自已和家人用了34年时间来寻找本书完整的手稿及编辑过程,还以艺术博物馆的专家身份,对本书的内容做出可信的读解和分析,这种双重的忠实在传记和理论写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和可贵。下面就让我们从马克·罗斯科的生平和创作进入他的艺术哲学思想堂。



早期创作
    1945年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重要个人画展,获得评论界好评。罗斯科的绘画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中,到1947年,成熟的纯抽象风格开始出现。1949年起,他放弃自己既有的造型习惯,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画面单纯,色彩重叠,边缘模糊。
尽管罗马克·罗斯科名声增长很快,但仍然十分贫穷。为了养家,1950年他去布鲁克林学院任全职美术教师。因与同事关系不和,1954年辞职。他生性固执,处世态度偏执僵硬。 
    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买他两幅画,他不仅拒绝出售,还把这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称为“废品店”。同年,应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邀,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临展时,送去的画与事先约定作品完全不同,使该馆艺术总监大为光火。同时,他与波洛克、纽曼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曾声称是他教会了纽曼“怎样去画画”,从而损伤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后期成就
    1950年代,马克·罗斯科的声望稳定上升,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8年被选为威尼斯国际博览会美国代表,并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家聚居地普罗温斯镇拥有一间工作室。这时,他的抑郁症迸发,变得越来越神经过敏和消沉。他需要全神贯注全方能画出那些显得平稳安静的巨幅作品。他对作画过程严守秘密,作品完成前决不示人。展览时,却把灯光安排得较暗,从而使他那些强烈的大色块从环境中凸现出来,仿佛悬浮在空中,给人造成强烈震撼。1961年,马克·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达到艺术事业顶峰。收藏家、经纪人、批评家蜂拥而至,甚至肯尼迪总统也来捧场,对其敬重三分。

作品特点
精神表达
    马克·罗斯科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
    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它们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营造出连绵不断的、模棱两可的效果。颜料是被稀释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笼罩和晕染,使得明与暗、灰与亮、冷与暖融为一体,产生某种幻觉的神秘之感。这种形与色的相互关系,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感情的行为方式。画家借助于它到达了事物的核心。罗斯科的画往往尺幅很大,这是为了能让人置身于体验之中。他在,1951年这样说,“我认识到历史上创作大型绘画的功能可能是为了描绘一些宏伟豪华的事物。然而,我之所以画它们的原因——我想它也适用于其他我所认识的画家——正是因为我想变得极为友好亲切而又富有人性。画小幅绘画是把你自己置于体验之外,把体验作为一种投影放大器的景象或戴上缩小镜而加以考察。然而画较大的绘画时,你则是置身其中。它就不再是某种你所能指挥的事物了。”1958年,他又说,“我画大幅画,因为我要创造一种亲切的气氛。一幅大画是一种直接的交流,它把你带进画中。”[2]  马克·罗斯科要求其作品挂得足够地高,并配以足够昏暗的光线和冥想的氛围,以便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当然,这种要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
    他创造了一种情绪化的抽象艺术形式,其作品是对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尺度等形式因素的关注。不过他不愿意人们仅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他的绘画。
   “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关。”马克·罗斯科的目标是走出绘画,全身心地投入灵魂深处。他拒绝谈论他的技术,愤怒地否认自己是一个色彩画家,并极力地使观众看到潜藏在画布下面的悲剧。




几何形状
    在他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有边缘的几何形体,但感觉到的却是由微妙色彩对比所辐射出的情绪,他是在通过几何本身来挣脱几何的控制,如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中摆脱命运。在他成熟期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两三个色彩明亮、边缘柔和、微微发光的矩形色块,它们毫无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种自由的思想漂浮于画布上空。简练、单纯,但却磁力般地将人深深吸引,马克·罗斯科在绘画中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 以一种让人萦绕心头而不能忘怀的朴素闻名,欣赏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会让人感觉置身于他所营造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陈列其作品的现实空间里,马克·罗斯科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他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宗师的地位,在美国起著承先启後的作用,影响了後世不少的建筑与平面设计师。
    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代表作品
    油画《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是马克·罗斯科的代表作。画面上,绿色和白色的矩形排列在蓝色的底子上。矩形的边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颜色也相互渗透融合,这使得块面仿佛是从背景上隐约浮现出来,并且不断地徘徊、浮动着。它们在画面上产生某种韵律,温和、舒缓而深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暗淡的色彩给画面抹上一层神秘的、悲剧性的感觉,白色的区域则透出信心和潜力。罗斯科后期的作品,色调更加阴暗,仿佛淹没在日益加深的痛苦之中。他甚至让画面变为全黑,以表达其悲剧的意识。他60年代所作的壁画,带有某种崇高之感。
    油画《白色中心》于1950所创作,自1960年以来该画一直由纽约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收藏。《白色中心》以一抹白色居中,夹着一团黄色、一线桃红色在下和玫瑰淡紫色在上。该作品构图极为精简,但色彩条纹排列却散发出奥妙,充分体现作者的抽象表现主义。索思比拍卖行2007年05月15日晚于纽约举行的名画拍卖会上,《白色中心》最终以728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人物评价
    有艺评者认为他运用大量纯净的色彩表达无形的思想, 作品总蕴含着一种或淡或浓的沉郁,营造出或朴素或诗意,以至充满戏剧性的气氛和效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